虎丘 位于苏州西北角处 全国AAAA级景区及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传说吴王阖闾因战争受伤后不久亡 其子夫差将其葬在这里 三日后有白虎居于上 故名“虎丘”
虎丘有着秀美的景色 悠久的历史文化 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到苏州而不游虎丘 乃是憾事
正月初二有幸陪同妻儿登临此处 时至10时左右 但见景区内满是兴趣极致的游人 真是成了风景 不觉得自己也融入了进去 川流不息
远处那就是著名的虎丘斜塔 苏州旅游的标志性建筑
游人很多 处处很嘈杂 足见春节带来的喜悦
繁花盛开的季节就要来了
节日的颜色 中国红
江南民居 灰瓦白墙
虎丘核心区域前临山塘河,周围有环山河围绕,千百年来,其范围相对稳定。占地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
下面的为试剑石,当时很多人聚在那里拍照,我也没有挤上,只好仓卒拍摄。
关于试剑石,有着美丽的传说: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抓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要求他们百天内铸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王命难违,干将夫妇来到驻地日夜不停的冶炼。但三个月过去了,仍未成功,紧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干将按期来到了海涌山(现在的虎丘),将雌剑献给了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大石一劈为二,就是您看到的这块巨石了。但是吴王却想提剑杀死干将,以确保宝剑举世无双,干将却早有准备,拔出雄剑干将,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干将骑着龙直上云霄,成为了剑神。
这个吗,就是虎丘名胜中的千人石,关于千人石的传说是:一说是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藏了3000宝剑和许多其它的宝物,为了保守秘密,夫差在石上杀害了上千名筑墓的工匠,故称千人石。第二种传说是近代的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满腹经纶,悟性极高,但是他超前的观点未能被当时的住持所接纳,他只能在法堂之外讲经,没想到的是,巨石上却有千多人列坐听讲,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便是由此而来。是不是很平整啊。
人太多了,尝试了好几次也没有到近处留个影。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
既然是“假虎丘真剑池”,那我就拍这两个字吧,那两个字被人家遮住了。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幽深的涧谷。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昆山县令吾翕等人以及风流才子唐伯虎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随后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丈多长的隧道。尽头竖有石板,形似墓门。为恐影响上方云岩寺塔的安全,未深入发掘,随即封没。
双井桥位于虎丘剑池上,建于南宋,为单孔拱桥,桥面由块大青石板铺就,高悬剑池上方十数米处,桥上有两个并列的圆孔,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是虎丘著名的历史景观。不过现在都封住了。
云岩寺塔,又名虎丘塔。始建于隋,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平面八角形。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
上面的雕刻很是精美
有高耸入云 直插云霄的感觉
云岩寺遗址 虎丘塔作为历史的见证人 铭记了这多年的沧桑
到了西塘的瓦当博物馆 才知道什么是瓦 什么是当
盆景博览园
景区出口处的河流
入口处的桥
颇具现代气息的江南民居